原油市场年中行情展望④ | 炼厂产能增速放缓 原油进口格局多元

全国炼油总产能在接近峰值的同时,增速持续放缓。截至2024年底,中国炼油总产能已达9.69亿~9.7亿吨/年,稳居全球首位,但同比由增转降。2025年以来,中国新增投产大型炼油项目寥寥。中国海油宁波大榭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成为上半年亮点:该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新建6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等装置,预计于2025年6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大榭石化基地年炼油能力将提升至1200万吨,为长三角地区新增重要产能。此外,华锦阿美炼化项目和齐鲁石化“鲁油鲁炼”项目仍在建设中,计划于2025—2027年陆续投产。三大项目合计新增产能约3200万吨/年。整体来看,“十四五”中后期炼油新增产能进入收尾阶段,新建项目有限且以大型一体化炼厂为主。预测2025年总炼能或将略低于2024年水平,在触及国家设定的10亿吨/年上限前正式进入产能峰值平台期。

原油市场年中行情展望④ | 炼厂产能增速放缓 原油进口格局多元

在严控产能过剩和环保升级背景下,一批落后或经营困难的炼厂装置近期关停。大连石化于2024年关停了1050万吨/年老旧产能,并计划2025年再淘汰1000万吨/年产能。中国中化旗下的华星石化、正和石化、昌邑石化等独立炼厂于2024年相继停产,复产时间未定。部分小型地方炼厂则永久退出,如河北浅海化工淘汰了120万吨/年装置。据统计,许多小炼厂目前处于停产或低负荷状态,未来整合或淘汰风险高。总体而言,2025年上半年炼油行业呈现“以大代小”趋势,落后产能加速出清,为新建大型炼厂腾出空间。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政策与环保监管是炼油产业演变的关键驱动力。根据《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年国内炼油能力须严格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并要求低于能效基准的落后产能全面升级或退出。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亦明确严控新增产能、淘汰低效高排放产能。2025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成品油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强对炼厂和加油站的监管(如建立产能台账、实施数据联网),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这些政策压缩了地炼灰色盈利空间,加速“小散乱”炼厂退出。环保层面,各大炼厂加快升级“三废”治理及工艺改造(如扬子石化关停高耗能老旧装置实现减排)。

当前,国内原油进口来源延续多元化格局,主要供应国份额动态调整。俄罗斯维持最大供应国地位(4月进口807万吨,同比降12.9%);沙特阿拉伯作为传统第二大供应国份额略降(4月进口553万吨,同比减12.8%);马来西亚进口量激增(4月达795万吨,同比增96.9%)反映受制裁原油(如伊朗原油)经第三方中转流入,独立炼厂积极采购折扣资源;巴西对华供应保持高位。中东地区(沙特、伊拉克等)仍是我国进口原油的最主要来源,非洲与北美占比持续萎缩。我国原油进口总体维持“一超多强”格局:俄罗斯与中东占主导,伊朗原油(经第三方)及巴西等非欧佩克来源份额上升,渠道多元但权重不均衡。

从采购节奏来看,原油进口走势紧密联动国际油价与炼厂开工。年初,炼企采取“逢低补库”策略,在油价高企时收紧采购,导致1—2月进口低迷。及至一季度末,油价回落触发集中采货,促成3—4月进口高峰。进入5月,油价反弹带动进口放缓,价格波动影响滞后体现。炼厂开工方面,一季度末检修季部分大型炼厂降负荷增储备,支撑进口,独立炼厂趁机采购折扣原油(如3月抢购占进口量13%的伊朗原油)。4—5月,成品油需求回暖叠加出口配额充足,加工量提升进一步拉动采购。油价下跌与需求回升形成合力,促成前5个月进口的阶段性走高。

基于以上对供需平衡的梳理,考虑到伊朗原油供应的潜在下滑(按照50万桶/日减量)、“欧佩克+”增产(按照下半年实际环比上半年增产40万桶/日)、需求不变的前提,做出供需平衡修正如下。其中,无论是季度级别还是半年度级别看,原油市场下半年累库概率仍然较大。这其中,旺季的需求有较强的弹性,季度级别的累库不代表不会出现阶段性的去库。“欧佩克+”的实际环比增产我们给予了较为保守的预估。但显然,中长期看原油市场过剩的压力依旧较大。

编辑:韩璐妤

校对:孟莹

审核:常斐 卢向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