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美股半导体:AI ASIC逐步进入业绩高增长期

Connor 欧意交易所app 2025-07-22 1 0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文|陈俊云 高飞翔

伴随着AI Agent技术的发展,2025年以来AI推理景气度持续提升。如:谷歌AI Token推理量于2025年4月增长至480万亿,同比增长50倍。通过对某一架构&模型进行定制,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相较于GPU可以做到更低的功耗&更低的成本。从产品需求的角度来看:预计未来伴随着AI在搜索排序、推荐、SaaS等领域中的落地,ASIC产品依赖更低的成本和功耗,行业发展有望得到支撑。从产品供应角度来看,我们判断未来ASIC行业有望保持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且以美国供应商为主。同时,为了保证产品竞争力,ASIC需要紧跟英伟达的产品节奏,所以会更加注重堆料,体现在制程、HBM、配套网络等层面。

▍报告缘起:ASIC为2025年AI产业链的重要方向。

1)2025年以来,伴随着AI Agent技术的发展,市场对于推理的需求亦在不断增加。生成式AI在推理阶段对AI ASIC的需求有望明显提升。

2)在2025年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上,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公布数据称,过去一年间,谷歌每月通过产品和API处理的AI Token数量从9.7万亿激增至480万亿,增幅超50倍。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谷歌AI搜索的渗透,如 AI Overview、AI Mode等功能的广泛使用,以及 Gemini 模型相关应用的普及。

3)在本篇报告中,我们主要分析ASIC行业的产业发展趋势,行业竞争格局推演,以及各家公司的竞争优势。

▍ASIC有望成为AI市场的第二增长动力。

1)我们判断:ASIC是AI市场的第二增长动力。考虑到ASIC行业的产品研发速度正在加快(如:由早期的两年迭代一代产品,转换成现在的一年迭代一代产品),ASIC有望帮助云厂商(CSP)企业持续降低AI成本、缩短研发时间,进而拉动行业规模的增长。

2)ASIC行业起量的先决条件在于CSP企业自研。主要原因在于CSP企业,希望通过自研ASIC产品,进行持续的降本、摆脱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3)迈威尔(Marvell)在2025年AI投资者交流会上透露:2023年ASIC市场规模约为66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到554亿美元,对应2023-2028年CAGR为53%。

▍竞争分析:我们判断未来头部厂商仍将占据较高份额。

1)产业支撑因素:云计算巨头加快布局速度,和产业链相关公司紧密合作, 目前全球高端AI ASIC产品已迭代至3-5nm,产品供给主要是由博通和迈威尔供应。目前ASIC产品供应商,积极与海外科技巨头等进行了合作,相关公司有望在2025年进入业绩兑现期。

2)从ASIC的产业链分布来看,主要分为前端、后端和流片三个环节。各ASIC厂商技术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IP能力(如:计算单元、接口单元、HBM或者网络单元)。

展开全文

3)产业发展趋势:上游AI算法持续迭代,CSP企业采用ASIC处理任务的复杂度日益提升,进而对于ASIC在计算密度、低精度&混合精度、计算节点可扩展性、灵活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判断:ASIC准入门槛相对较高,未来以美国厂商供应商为主、中国台湾厂商为辅。

▍风险因素:

下游企业IT支出大幅下降的风险;人工智能发展低于预期的风险;AI潜在伦理、道德、用户隐私风险;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供应短缺或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等。

▍投资策略:

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AI产业链有望继续保持高景气度,伴随着AI推理Token的快速起量,以及北美CSP企业自研ASIC芯片背景下,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于2025年进入业绩兑现期,且未来有望保持高速增长。从产品迭代速度,以及产品性能等维度来看,我们判断未来ASIC行业有望保持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且以美国供应商为主。为了保证产品竞争力,ASIC需要紧跟英伟达的产品节奏,所以会更加注重堆料,体现在制程、HBM、配套网络等层面。

前瞻|美股半导体:AI ASIC逐步进入业绩高增长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7月18日发布的《前瞻研究行业美股半导体专题报告—AI ASIC逐步进入业绩高增长期》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评论